“兩山”理念:照亮“浙”里生活(甌海篇)
來源: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甌海分局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的溫州市甌海區生態環境也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全社會漸成共識,甌海人積極行動起來,在全域土地整治和廢棄礦山修復治理上持續發力,短短幾年間,甌海的“綠水青山”不但又回來了,還帶來了經濟效益的“金山銀山”。
政府主導,企業自治,廢棄礦山煥新顏
溫州市甌海區的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始于2015年。根據《浙江省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三年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已先后啟動澤雅鎮、婁橋街道、潘橋街道等20處廢棄礦山生態治理項目,其任務量為溫州市之最。截至目前,8處一類礦山已完成7處;8處二類礦山已完成7處;4處三類礦山已完成3處,治理任務的80%已大功告成,基本上消除了礦區安全隱患,邊坡生態環境逐漸恢復。
甌海的廢棄礦山治理思路,可以用“政府主導、企業自治”八個字概括,既能把牢政府的集中統一領導,又能充分調動企業的主動性。
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視。甌海區將廢棄礦山治理列為年度重點工作,先后出臺一系列文件,并將部分廢棄礦山宕底列入區土地整治二年攻堅行動復墾計劃,將廢棄礦山修復與墾造耕地結合起來,提高礦地開發利用率。同時,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于2017年下發《甌海區全面推進“綠色礦山治理”建設實施方案》,創建綠色礦山企業。
其次是嚴格考核監督。針對以往礦企無序開采亂象,甌海區加大對礦山動態監測和考核力度,規定各個鎮、街道按照考核時間節點,每季度監測一次。實行每月一督查、一季一考核,定期通報完成情況,對存在問題的礦區,及時下發整改通知書,對拒不整改的,按相關法律法規處置。甌海區還在鎮、街道及各礦區聘請監理,定期召開監理例會,逐個進行技術交底。幾年間,甌海區召開了30多次礦山管理專題會議,并聯合區職能部門不定期地開展安全大檢查。
今年,按照省廢棄礦山生態修復三年專項行動要求,甌海區全力以赴推進廢棄礦山生態治理收尾工作。目前,在修復后的廢棄礦山上,有的復墾成了耕地,種上了稻谷;有的進行植樹綠化,變成了綠地;有的建成了文化名人廣場,成為群眾休閑娛樂的場所。
漁潭村,向國家級全域土地整治示范點邁進
溫州市甌海區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始于2018年,當年3月,區政府出臺《甌海區土地整治二年攻堅行動工作實施方案》,位于仙巖街道北部的漁潭村列入整治項目。2019年1月,作為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漁潭村被列入省級項目。今年,這個戶籍人口僅1539人的小村莊將申報國家級全域土地整治示范點。
漁潭村的魅力,來源于甌海實施多年的土地整治工作。近年來,甌海區墾造耕地連續超額完成上級下達任務,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更是走在全市前列。
漁潭村的農業以種植柑桔為主,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中共浙南一大會址等人文資源,其土地整治主要是對位于村莊集聚區外的329.1畝廢棄園地進行墾造開發,對處于閑置的90多畝采礦用地、其他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復墾。
漁潭村的目標,一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二是打造溫州紅色旅游圣地,以村內中共浙南一大會址、紀念館,以及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為基礎,發展紅色旅游,推動經濟發展和產業振興。
通過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漁潭村達到了建設用地減量、農用地增量的目標,共遷移墳墓500多處,拆除4處大型違章建筑6000多平方米,農田連片度大大提高,耕地面積增加了364畝。土地節約集約化水平大大提高,建設用地減量面積99.90畝(近期已復墾面積53.2畝),盤活建設用地面積10.95畝,保障了村民中心、旅游服務中心、村民建房需求和一大紀念館等一批項目用地的精準落地。如今,漁潭村昔日“臟亂差”的形象不復存在,變成了人居環境優美、村民幸福感爆棚的生活樂園。
今年,溫州市甌海區計劃將廢棄礦山治理與全域土地整治相結合,復墾增加耕地面積200多畝。讓廢礦披上綠裝,讓大地煥發生機。
聯系電話:0571-87790833 手機號碼:13325712221 Email:wzchlawyer@sina.com 網址:www.zjmining.com
浙江礦業網 Copyright ? 200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站任何信息 浙ICP備:15046860號-1 技術支持:云夢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