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強降雨頻繁來襲,地質災害如何預防——發揮體系防災合力作用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5月以來,全國大部分地區入汛,南方多地遭遇連續強降雨,強度大、范圍廣,部分地區降雨量甚至超過歷史極限值,地質災害防治形勢極為嚴峻。如何認識今年地災防治形勢?如何更好地做好防災減災工作?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
形勢嚴峻
今年汛期強降雨過程數量多、時間長,地災災情較往年同期偏重
今年1月~5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657起,造成25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5億元。5月以后,全國大部地區進入汛期,南方多地遭遇連續強降雨,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歷史極限值。5月22日~6月16日,南方部分省份因強降雨引發地災已造成29人死亡(失蹤)。
災情統計顯示,降雨與地災的發生關聯密切。據中國氣象局近期分析,5月以來,我國天氣氣候形勢復雜,極端強降雨頻發,先后出現了9次區域性強降雨過程,有42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雨量突破當月歷史極大值。同時,強降雨過程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災害影響重。
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地災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災情受強降雨過程影響明顯。與2011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1月~5月地災災情偏輕,但5月22日以來,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遭遇暴雨,云南、廣東、廣西多地降雨量破歷史同期紀錄,6月上旬地災災情較往年同期偏重。二是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其發生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1月~5月發生的657起地災中,623起為小型災害,占比高達94.8%,其中有120起與人類切坡活動相關。
合力防災
發揮監測預警、專業監測、群測群防、政府監督等科學防災、體系防災的合力
地災作為自然災變,力量不可抗拒。但人的智慧與理性可以在防災中發揮積極作用,讓人們在被動中盡可能爭取主動。
今年以來,全國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密切關注雨情,及時啟動地災氣象預警,大力投入技術力量到防災一線,充分運用群測群防、專業監測等手段轉移受威脅群眾,成功避讓了多起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的地災。據統計,1月~5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災56起,涉及可能傷亡人員2576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
進入6月,南方多地頻現強降雨,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更加積極應對,成功避讓多起地災。4日凌晨,浙江衢州市柯城區九華鄉成功避讓一起滑坡災害,提前轉移群眾107人;7日,廣西桂林市成功避讓4起地災,提前撤離群眾863人;11日,四川甘孜州成功避讓一起泥石流災害,轉移群眾129人;14日,重慶市石柱縣成功避讓一起滑坡災害,及時疏散群眾8戶17人。
分析成功避讓地災的原因,部地質勘查司地災防治處負責人給出了答案:一是地災氣象預警發布及時,提前劃出了危險區域;二是群測群防員及駐守隊員履職盡責,排查巡查到位,上報情況準確及時;三是基層政府及有關部門事前準備充分,組織有力有序,決策堅決果斷;四是受威脅群眾臨災避讓意識較強,熟悉路線,撤離迅速。
未雨綢繆
各級政府、防災責任單位要緊扣“六到位”,公眾要做到“四主動”
目前,我國已全面進入主汛期,各類地災尤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災害易發、高發,如何能在災害來臨前做好充分準備,災害發生時及時避讓,盡可能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部地質勘查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就各級政府和防災責任單位來說,應做到“六到位”:
——隱患風險排查到位。地災隱患風險排查,就像體檢一樣要定期開展。特別是在汛期,每一輪強降雨或持續降雨過后,地災隱患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一些具備地災發育條件的區域會出現新隱患,一些已有隱患或會出現新變化。只有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并結合新技術手段,盡早掌握這些變化,才能精準評估其風險,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防災責任落實到位。一旦發現新隱患,要抓緊落實責任,確定防災責任單位、責任人和監測預警責任人。對已有隱患,要梳理已有責任人特別是群測群防員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補位。
——監測預報預警到位。入汛后,要及時組織群測群防員上崗;配備專業技術隊伍的地區,專業人員要就地駐守、巡查指導;在具備條件的重要隱患點布設專業監測預警設備,采取“人防+技防”方式,提升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及時向有關人員發布預警報信息,為社會公眾和相關行業提供災害預警信息服務。
——預案演練和臨災避險撤離到位。針對每一處隱患點和危險區制訂人員轉移避險預案,明確組織者、轉移路線和安全場所,組織開展培訓和應急避險演練。強降雨期間,要結合監測預警信息,及時快速研判地災發生發展趨勢。特別是做出撤離決定后,要立即組織實施,切忌猶豫不決貽誤撤離時機。
——危機綜合管控到位。一旦發現險情或發生災害,要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做好危機綜合管控。對危險區內的交通、水、電、氣等設施,該封的要封,該斷的要斷,防止出現次生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其他損失。尤其要加強對已撤離人員的管理,防止人員回流二次受災。
——部門協同聯動到位。各級自然資源、應急、水利、交通、住建、公安等部門要在同級政府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加強信息共享和協調配合,共同做好地災預防、治理和應急搶險等各項工作。
作為基層社區和社會公眾來說,對于防范地災又該做些什么呢?部地質勘查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做到“四主動”:
——主動樹立災害防范意識。我國是包括地災在內的各類自然災害易發、高發的國家之一。因此,基層社區和社會民眾普遍樹立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對降低災害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主動學習掌握必備的防災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工作、生活在山地丘陵區和地災易發區的群眾,應主動參加政府部門組織開展的防災知識培訓和應急演練,提升對地災等各類自然災害的認知水平,掌握必備的防災避災技能。
——主動關注汛期氣象預報和地災預報預警信息。山地丘陵區的社區居民和在這些地區出差、旅游的人,要主動通過電視、廣播、網絡、手機等,密切關注汛期降雨預報和災害預警信息,合理安排生產時間、出行路線等,避免在汛期盲目前往一些地質災害高風險區域。
——主動配合、積極參與政府部門組織的防災減災避災行動。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山地丘陵區的居民要自覺禁止隨意開挖坡腳、堆土棄渣等易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災的不當行為;住在隱患點、危險區附近的居民,在災害來臨前,一定要主動配合避險撤離行動,守紀律、聽指揮,切實保護自己和家人免遭地災的危害。
聯系電話:0571-87790833 手機號碼:13325712221 Email:wzchlawyer@sina.com 網址:www.zjmining.com
浙江礦業網 Copyright ? 200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站任何信息 浙ICP備:15046860號-1 技術支持:飛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