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陳建軍建議:完善露天采礦用地保障政策
來源:中國礦業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自然資源廳廳長陳建軍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自然資源部門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要素保障部門,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不僅要保障發展,還要呵護生態,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必須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要求,既要護好綠水青山,也要打造好金山銀山,助力壯美廣西建設。
記者近日就業界關注的完善露天采礦用地保障政策熱點話題專訪了陳建軍代表。
陳建軍介紹,2019年,廣西礦業開發產值達到360.33億元,同比增長23.2%。廣西的鋁土礦、錳礦、高嶺土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是全國鋁土礦、錳礦等露天開采礦藏的主要產區。此類礦產資源埋藏較淺,以鋁土礦為例,礦床埋藏最深僅30米,礦點開采大約半年即可采完。從2005年廣西平果鋁土礦獲批全國第一個露天采礦臨時用地改革試點,到2012年試點擴大到廣西21個礦區,廣西露天采礦臨時用地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7年,廣西平果鋁土礦采礦臨時用地方式被原國土資源部確定為首批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四個創新”示范點,于2018年得到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47期(總第364期)刊發表揚和推廣。
陳建軍表示,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當前露天采礦用地保障仍存在一些問題。
露天采礦用地按照建設用地進行管理不利于提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采礦用地出讓年限一般為50年,礦山采礦期一般不超過30年,閉礦后的采礦建設用地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露天采礦占用大量土地面積,如果按建設用地方式進行管理,閉礦后將導致土地資源的極大浪費。受資源稟賦影響,廣西鋁土礦礦區范圍大部分與耕地甚至永久基本農田重疊,導致以建設用地方式管理采礦用地時面臨著耕地占補平衡問題。比如,廣西平果鋁土礦的礦區范圍超過10萬畝,其中90%以上為耕地,該礦區覆蓋的耕地占平果市耕地總面積的1/5以上,按照建設用地方式管理露天采礦用地,必將陷入“要么不開發、要么落實不了耕地占補平衡”的兩難境地。同時,已占用耕地完成開采的露天采礦用地如得不到及時復墾,將造成耕地資源的浪費。采礦用地為單獨選址用地,取得建設用地需要經過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建設用地審批、土地征收和供應等多個環節,歷時長、成本高、征地協調難度大,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用地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以建設用地方式保障露天采礦用地的能力有限。據初步測算,廣西露天開采礦區共有1700個,涉及礦區面積約40萬畝。如果通過建設用地方式保障采礦用地,預測未來10年年均需要約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規模,而廣西屬于欠發達地區,需要保障大量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用地需求,且國家明確2016年至2030年自治區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年均不足1萬公頃,難以安排更多用地指標規模來滿足礦業發展所需。
露天采礦臨時用地試點探索取得較好成效,但試點政策實施范圍有限,滿足不了當前露天開采礦山需求。為破解露天采礦用地難題,廣西根據原國土資源部的部署開展了露天采礦臨時用地探索和改革。2005年,經原國土資源部批準,廣西平果鋁土礦采礦臨時用地成為全國第一個“采礦臨時用地”試點以來,通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平果鋁土礦采礦臨時用地形成了批、供、用、管、復墾、還地和耕地保護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試點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底,平果鋁土礦采礦臨時用地改革累計節約新增建設用地1081.73公頃,累計完成復墾總面積1012.67公頃,實施還地總面積949.12公頃,累計補償農民資金總金額約5億元,實現了采礦用地有保障、農民補償有保障、耕地保護有保障的多贏目標,為全國類似礦山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目前,廣西實施露天采礦臨時用地改革的礦山共10個,但仍然滿足不了當前露天開采礦山用地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陳建軍代表建議,完善露天采礦用地保障政策。一是建議允許淺層(山坡)露天采礦用地以臨時用地方式使用。通過吸納包括廣西平果鋁土礦在內的采礦臨時用地方式改革成果,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時增加法條,明確允許符合條件的鋁土礦、錳礦等淺層露天采礦用地可以以臨時用地方式使用。二是完善淺層(山坡)露天采礦臨時用地配套政策。在完成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后,研究制定出臺露天采礦臨時用地的審批、批后實施、土地補償、復墾、驗收、還地等配套政策規定。三是妥善處理露天采礦用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的矛盾。在確保復墾后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建議對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礦種和重要礦區的淺層露天開采礦區,可臨時占用永久基本農田。(中國礦業報)
聯系電話:0571-87790833 手機號碼:13325712221 Email:wzchlawyer@sina.com 網址:www.zjmining.com
浙江礦業網 Copyright ? 200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站任何信息 浙ICP備:15046860號-1 技術支持:飛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