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找準城市治理中的關鍵地質安全風險點
找準城市治理中的關鍵地質安全風險點
發表時間:2021-08-09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呂敦玉 孟舒然 王翠玲
河南鄭州“7· 20”特大暴雨后,城市內澇災害如何防范,海綿城市如何發揮減災作用廣受關注。鄭州是全國首批開展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的示范城市之一。中國地質調查局按照“中央引領、地方主導、協調聯動、高效推進”的原則,與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鄭州市人民政府構建了聯動機制,在“空間、資源、環境、災害”等方面統籌部署地質調查工作,以期為鄭州市規劃、建設、運行和管理提供自然資源和地質環境保障。結合現階段城市地質調查成果,“鄭州市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項目組對鄭州市的資源環境條件和重大地質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對如何支撐城市安全風險防控進行了思考。
調查發現,鄭州具有建設海綿城市的較優越的地質環境條件。一是水系連通性相對較好,具有天然雨水行泄通道和滯蓄空間。二是淺層地質結構有較強的滲水能力和較充足的地下蓄水空間,適宜低影響開發。三是200米以淺地下空間資源潛力大,為海綿城市深層儲排水系統建設提供了充足空間。
但突發的特大暴雨是災害觸發的直接因素。根據鄭州市氣象局統計,鄭州市7月17日20時~7月20日20時,降雨量達617.1毫米。而在前兩日的降雨過程中,鄭州的土壤涵養水能力已達到飽和,雨水徑流無法下滲。而鄭州海綿城市建設設計內澇防治的日降雨量僅在14~34.3毫米。
同時,城鎮化區域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循環特征發生了變化。城市化改變了城市的地形、地貌及產匯流條件,造成地表植被和坑塘湖泊減少,不透水地面增大,地表持滯水及入滲能力減弱。此外,城市擴張使城外的行洪河道變成市內排水渠溝,也導致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有所下降。
全面分析特大城市治理風險,健全城市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求。如何從地質角度支撐城市安全風險防控?
一是海綿城市建設應充分考慮地質環境條件。
總體上,鄭州市東部、東南部等地區地質條件比較適宜海綿城市建設。建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充分考慮地質環境優勢,利用天然的水文地質條件空間地帶,如包氣帶、地下水含水層、地表溝渠及河流、湖泊坑塘等有利天然海綿體,修建具“滲、滯、蓄、凈、用、排”作用的海綿功能設施,促使更多的雨洪就地消納,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
二是善用地下空間建設 “人工海綿體”。
面對極端暴雨事件,僅依靠透水鋪裝及常規城市地下管網消納雨洪的能力有限,利用地下空間建設海綿城市深層儲排水系統具有重要減災意義。建議對于人口密集、內澇頻發的特大城市,優化現有城市基礎設施的同時,考慮在城市建成區利用地下空間建設“人工海綿體”,有效貯存并利用城市雨洪資源,降低重大災害造成的損失,促進海綿城市建設與其他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的協調發展。
三是定期開展城市地質安全風險體檢評估。
除了城市內澇,城市還面臨活動斷裂、地面沉降、崩滑流地質災害、地面塌陷、不良工程地質條件、地下水資源短缺等方面的地質安全風險。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安全發展背景下,城市地質安全的保障尤為重要。建議系統開展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工作。定期開展城市地質安全風險體檢評估,找準城市治理中的關鍵地質安全風險點,構建城市地質安全風險監測體系,實施地質安全風險區劃,把地質安全風險與國土空間規劃、用途管制有機融合,形成支撐服務城市安全風險防控的地質解決方案。
目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正在組織開展特大城市與城市群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價工作,旨在創新城市地質安全風險防控理論和技術方法,形成特大城市地質安全風險調查、評估、監測、區劃和綜合防控等全鏈條支撐體系,全面提升地質調查支撐服務特大城市安全風險防控的工作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
聯系電話:0571-87790833 手機號碼:13325712221 Email:wzchlawyer@sina.com 網址:www.zjmining.com
浙江礦業網 Copyright ? 200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站任何信息 浙ICP備:15046860號-1 技術支持:飛色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