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報:廢棄礦山的“綠色演變”
廢棄礦山的“綠色演變”
發表時間:2021-08-19 來源:中國礦業報 記者 劉曉慧
7月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蝙蝠洞礦山生態修復場區,支渠環山流淌,稻浪隨風起伏,一片生機盎然。曾經廢棄的礦山舊貌換新顏,不僅恢復了生態,荒山變稻田,還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蝙蝠洞片區生態修復前
蝙蝠洞片區生態修復后
社會資本支持 化被動為主動
大理白族自治州蝙蝠洞片區廢舊礦山修復項目是云南省及大理州首批推進的3個礦山生態修復試點項目之一,位于鶴慶縣境內上鶴高速、鶴關高速和大麗路的可視范圍內,面積約70公頃。由于采礦場多年的開采,礦石表層土體被嚴重破壞,礦區土地石化,植被破壞,土地荒廢,形成了高低不平的采石坑,邊坡陡峭不穩,危石叢生。地質環境惡化造成周邊自然景觀破壞,影響礦區及周邊居民環境質量,嚴重影響城市形象。
如何破解大理州在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中面臨的歷史欠賬多、現實矛盾多、資金投入不足、“舊賬”未還又欠“新賬”等一系列問題和困難?
2018年,云南省大理州先行先試,將鶴慶縣蝙蝠洞及賓川縣獅子口等片區已關停的13個砂石料礦山作為利用市場化方式進行礦山生態修復的試點,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針對蝙蝠洞片區進行綜合治理修復的范圍涉及5個礦坑、9個高陡邊坡和關閉的磚廠、石材加工廠等。預算總投資7689.38萬元,工程施工期1年。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政策性強,政府主導是關鍵。
為確保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順利實施,大理州建立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州、縣兩級政府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從項目選定、立項備案、可行性研究到項目實施,均由州、縣職能部門牽頭把關,確保項目依法依規,順利推進,避免盲目上項目,遍地搞治理。
蝙蝠洞片區生態修復前
蝙蝠洞片區生態修復后
礦山生態修復的難點是修復治理效果,痛點是地方政府缺乏專項資金投入。
大理州將社會資本和國內先進治理技術引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既解決了地方政府治理資金“等、靠、要”的被動局面,又讓治理效果和生態效益得到保障。在實現治理項目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時,項目投資和回報能夠自求平衡。
社會資本投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風險在于以治理之名,行開采之實。所以在選擇投資主體時,既要考慮投資企業的實力和資金保障問題,也要考慮項目的風險防范問題。
據了解,該項目由大理州政府指定州屬國有企業大理州土地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全額投資,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建則建”的原則,對修復區的高陡邊坡和廢舊礦坑實施坡削坡造臺、客土回填、邊坡防護、場地內截排水等工程。消除相關安全隱患后,對邊坡進行生態復綠,對礦坑進行土地復墾,全面恢復項目區自然生態系統。通過施工,將恢復林地23萬平方米,新增耕地(水田)約213畝,產生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81畝。
先進技術托底 實現多原生態
由于蝙蝠洞片區廢舊礦山修復項目與省域內其他項目的地質和生態環境有所區別,治理模式也必須因地制宜,“一礦一策”,做好規劃。
大理州引進具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團隊,利用國內先進治理技術,堅持“宜建則建、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景則景”的治理思路,把治理工作與土地開發、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有機結合,進行礦地綜合開發利用,既保障近期治理效果,又兼顧長期效益,可有效避免項目建成無人管,治理效果不長久的問題。
2018年12月,中冶天工集團中標該廢舊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按照項目設計思路,以生態治理為基本原則,采取削坡造臺、截排水、生態修復、景觀工程等綜合措施,結合國家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將項目建設區域打造成了“山”“水”“田”“園”四元齊聚的郊野公園,實現片區的“綠色演變”,在廢棄礦山中掘出新經濟發展機遇,推動實現了當地經濟增長和生態和諧共生的發展目標。
2018年12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金墩鄉蝙蝠洞片區廢舊礦山生態修復試點項目開工。
大理州鶴慶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蝙蝠洞片區廢舊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是大理州探索礦山修復工作的一條新路徑,并對深入推進鶴慶縣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要全力確保將鶴慶縣金墩鄉蝙蝠洞片區廢舊礦山生態修復試點項目打造成為大理州廢舊礦山生態修復的標桿和樣本。
面對工期緊、任務重、地質情況復雜等問題,項目施工方中冶天工集團組建了攻堅團隊,把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施工、技術難點盡可能提前預見,超前化解。
“邊坡治理的施工工藝對于整個云南省來說是一項新工藝,我們為此也做了很大的投入?!钡V山生態修復項目施工負責人表示,為確保項目在建設過程實現“保進度、保質量、保效率”目標,項目部技術攻堅團隊率先采用了“邊坡治理施工工藝”。該工藝在云南省現有經驗較少、施工難度極大,需要項目建設團隊在30米高的邊坡上進行機械爆破作業,爆破作業完成后再進行“機械修坡”。
為確保種子和樹木的成活率,項目建設團隊從設計施工方案開始就進行了嚴格實驗,以保障在綠色修復過程中不出現“斷層”,并通過不斷調整種子配比、苗木管養方式,全方位保障邊坡的順利完工和整體效果。同時,在施工過程中隨時動態掌握原礦區水污染、土壤破壞、采礦后廢石風化細膩物質和粉塵以及尾礦風化物等情況,及時向政府、設計單位反饋,以便提前調整設計和施工方案,真正讓廢舊礦山實現可持續深度綠化。
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公布。按照相關政策,項目投資可通過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流轉收益、城鄉建設用地結余指標流轉收益、可利用尾礦公開處置收益收回,實現項目投資和收益自求平衡。
蝙蝠洞片區廢舊礦山修復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將廢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和廢棄砂石料綜合利用、土地整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礦廢棄地復墾等有機結合,積極探索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對修復過程中產生的約112萬立方米廢棄砂石料公開拍賣,新增約213畝耕地指標流轉收益,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修復的綜合效益。
廢棄礦山向綠而生實現綜合效益
如今,蝙蝠洞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復墾的水田已種上水稻,一眼望去綠意盎然,完全看不出原來礦山的樣子??傆嫃蛪ǖ?/span>213畝耕地已成為種植優質水稻、特色水果的耕地資源,助力當地群眾脫貧致富,促進當地就業轉移和經濟發展。而通過項目施工,蝙蝠洞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共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7個,種植喬木11400余株,邊坡噴混植生91100多平方米,恢復林地約358畝。地質災害隱患被消除,植被面積大幅度增加,礦區的污染被減少,環境空氣質量得到提升,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和恢復,促進了生態系統的融合和協調,土地利用狀況得到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豐富。項目區及周邊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恢復,生態效益增效明顯。項目區也作為郊野公園,為發展以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為內容的第三產業提供了較好的平臺,給關聯產業帶來收益。
蝙蝠洞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作為大理州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大力探索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新模式,既有效破解了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的困境,保證了生態修復治理效果,同時也實現了項目投資和收益自求平衡,取得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多贏的成果,為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提供了較好的借鑒。
據悉,“十四五”期間,大理州仍將按照“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宜建則建”和“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力爭至2025年,基本完成全州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修復任務。
聯系電話:0571-87790833 手機號碼:13325712221 Email:wzchlawyer@sina.com 網址:www.zjmining.com
浙江礦業網 Copyright ? 200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站任何信息 浙ICP備:15046860號-1 技術支持:云夢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