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 多管齊下補短板 生態修復實打實
──解碼福建龍巖新羅區生態治理新模式
發表時間:2021-09-28 來源:中國礦業報 特約記者 呂洪榮 通訊員 賴檑壘 曹中富
近年來,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以落實排污口整治、小流域治理、煤礦煤臺生態修復、煤矸石非法燒結整治為重點,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打造宜居宜業有溫度的“首善之區”。
紫金山體育公園一角
科學施策美生態
十里龍川皆勝景,一城如畫開翠屏。
“天真藍、水真清、山真綠,人居環境真好!”提及龍巖市新羅區,來過的人都會由衷豎起大拇指。
新羅區青山綠水,氣候宜人。境內有九龍江北溪流域、西溪流域,汀江黃潭河流域,流域總面積2685平方公里,50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有24條,濕地保有量3805公頃,林地面積333.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8%。
為切實加強對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領導,新羅區委區政府聯合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由黨政主要領導牽頭謀劃推進,壓緊壓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嚴格落實“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并首創黨政各派一名區領導分管生態環保,堅決打好生態保護這場“硬仗”。區生態環保委下設的綜合協調辦、環保督察辦、生態戰役辦堅持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作為治本之策,不斷健全和完善環境管理工作體制,全面落實環境污染防治屬地責任和各職能部門工作責任。
為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生態環境建設,新羅區注重加強與龍巖學院、龍凈環保等校企合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轄區內九龍江流域進行全面調查、檢測、分析。邀請環保專家學者統籌全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并參與制訂流域治理方案及污染治理的指導、監管、驗收。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切實加強森林、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保護。同時加大財政投入,設立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五年來,新羅區累計爭取上級環保資金6.9億元,區本級配套生態修復資金超3億元。完成造林6.8萬畝,修復治理廢棄礦山面積40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萬畝。
綠色引領謀發展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在新羅各行業的深入推進,一些礦山企業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中嘗到了綠色發展帶來的甜頭,主動要求加入創建綠色礦山行列,變“要我創”為“我要創”,自覺參與綠色礦山建設,發展綠色礦業。
新羅區緊緊抓住礦山企業積極參與生態治理的好機遇,制訂出臺了《新羅區綠色礦山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以“資源利用集約化、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企業管理規范化、閉坑礦區生態化”五化標準創建綠色礦山。并本著由點到面、先試點后鋪開的原則,有目標、有計劃地引領傳統礦業轉型和綠色改造,積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綠色礦山,促進新羅區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沿著干凈整潔、綠樹蔥蔥的礦山道路前行至龍巖高嶺土股份有限公司觀景臺,眺望整座礦山,只見礦區兩側已采掘的礦區坡面、排土場及礦區周邊,全部護坡噴播植草及種植尾巨按、天竹桂、類蘆及果樹等植被。在礦區作業面,數十輛挖掘機、裝載機、運輸車穿梭往來,一層層10米高的平臺如梯田般依次下降。
位于新羅區東宮下的高嶺土礦區近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高嶺土資源儲量高達4976萬噸,是全國特大型優質高嶺土礦床,也是全國陶瓷原料用高嶺土生產供應基地。主要產品有高嶺土原礦、325目高嶺土精礦、超級龍巖高嶺土、改性高嶺土和綜合利用產品等五大類34種,高嶺土原礦年產能為60萬噸。
為把龍巖東宮下高嶺土礦打造為全國非煤礦山中的標桿礦山,該公司秉承“今天給我一個礦山,明天還你一座公園”的發展理念,持續增加科研投入,與廈門大學、福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聯手合作,開展高嶺土深加工、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等技術綜合利用研究,加大技改力度,改進超導磁選設備,提高高嶺土原礦、掃選尾礦-325目淘洗率和選礦回收率。
在礦山開發過程中,該公司堅持開發與治理并重,水土保持及生態恢復治理同步,公司保證足夠資金投入,認真做好礦區綠化、土地復墾、地質災害監測及防治等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最大限度地實現礦區地質環境與自然景觀協調,邊坡安全穩定美觀,植被覆蓋率明顯改善和重建良好生態環境效果。
由于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及水土保持工作效果明顯,該公司多次受到省、市有關部門的好評,并榮獲福建省水保辦“關愛自然 保護生態”稱號、龍巖市“園林單位”稱號, 2020年1月,被自然資源部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經過政府搭臺、礦企唱戲,精心謀劃、試點先行,先易后難、逐年增長,目前,新羅區已創建國家級綠色礦山3家,省級綠色礦山4家。
廢棄礦山“硬”整治
近年來,新羅區聚焦數十年歷史煤炭開采遺留問題整改,堅持生態復綠和資源利用“兩手抓”,借“市場的手”著力推進煤礦、煤臺、煤矸石一起治,采取多“路”并舉、多“企”參與、多“方”籌資、多“項”融合、多“規”嚴管,推動綠色發展,從而使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思路越來越開闊,前景越來越美好。
紫金山礦區就是新羅區“變廢為寶”解決廢棄煤礦難題的典型之一。
紫金山體育公園前身曾是煤礦開采區,開采面積2843畝。由于部分山體被掏空,廢棄礦渣隨處堆放,水土流失嚴重,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的一塊心病。
如何把廢棄礦山修復成綠水青山,2010年,龍巖市和新羅區決定,在政府主導下,由項目業主承擔廢棄礦區土地的綜合開發,在生態恢復治理、地質災害治理的基礎上,實現土地一級開發,形成可利用的建設用地,并在市場平臺上公開出讓,進而充盈地方財政,反哺廢棄礦區生態恢復治理,讓紫金山廢棄礦區變廢為寶。這樣既減輕由政府投入進行生態治理的投資,又將原來的廢棄礦山變成建設用地,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為確保紫金山體育公園項目順利進行,新羅區采取市場運作、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融入生態、體育、教育等核心元素,對該項目分階段進行綜合開發。2012年,紫金山公園北部項目地塊首先啟動綜合治理和開發,共清理松動山體超過1800萬立方米,在破損山體上重新構建起生態循環系統,改善礦區及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2014年,項目區內首幅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公開出讓,面積101畝,成交總價超過2.2億元。這標志著治理與建設并舉措施成功實行,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如今,紫金山體育公園內,往昔瘡痍早已不見蹤影,有的是山水相宜,入眼見綠,停步即景。這個福建省首個市場化運作的廢棄礦山治理項目,歷經多年治理打造,成了全國廢棄礦區治理集約節約用地的典范。
不僅如此,公園里還配套建設了學校、體育場館、兒童游樂設施、人工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商業街等設施,成為龍巖配套設施最好的小區之一,目前已入住12000多人,一個集運動、教育、人居、旅游、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超大型生態綠色宜居板塊已初具雛形。
“這里不僅治理好了廢棄礦山這種生態頑疾,還在廢棄礦山上新增出建設用地,造出配套齊全的宜居新城。龍巖乃至全省類似的廢棄礦區很多,這個項目具有可復制性,能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弊辖鹕襟w育公園總經理林文說。
“富了經濟不能臟了水土?!毙铝_區堅持把落后產能及影響生態的工礦企業列入重點淘汰對象,按照“關停一批、整治一批、查處一批”的要求,重點推進中心城區一重山范圍內7家、面積達685畝礦山采礦權的整體退出。2017年以來,小溪河流域關閉拆除45家違法企業,刑事移送3家,查封扣押2家,行政拘留3人,取締32處非法洗砂點。
打響碧水攻堅戰
近日,記者在新羅區雁石鎮大吉村看到,穿村而過的大吉溪清澈見底,幾只白鷺悠閑地站在溪中覓食,耳邊聆聽的是山間清脆的鳥鳴,鼻翼間翕動的是略帶花香味道的氣息,村莊環境清幽宜人,不少村民正在溪邊棧道休閑散步。說起這些年來的變化,村民湯菊美感觸良多:“這幾年村里變化很大,經過生態恢復治理后,山上的植被綠了,溪水變得清澈了?!?/span>
近年來,新羅區圍繞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安全,把“河湖長制”作為有力抓手,全面履行“黨政同責”,建立黨政共派河長聯動治理,推進區河長辦和龍津河整治中心合并,實現全省首個河長制“有固定編制、有固定人員、有經費保障”的實體化運作。并構建了由7名區委常委及區鎮村三級343名河長、85名河道專管員及28名河道警長、6名河道檢察官參與的治河體系。
為強化精準治污,新羅區在總結復制小溪河流域治理成功經驗,全面摸清各條小流域污染源清單,精準落實整改和退出機制的基礎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投入污染治理資金近6億元,關閉拆除生豬養殖場3105戶、面積191萬平方米,清退牛蛙養殖場993畝,消減流域COD9293.3噸、氨氮894.9噸;重點加快農村生活污水整區推進項目試點工程,大力推進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共計排查各類入河口1016個,落實113個超標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全覆蓋推進垃圾中轉和污水處理,城市“七溝四溪”黑臭水體基本“摘帽”。
為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新羅區在公檢法司等部門設立生態警務室、生態糾紛調解超市、生態檢察聯絡室和生態審判庭。在雁石、大池等重點鎮成立生態執法中隊,并設立基層“7×24小時”生態110熱線,強化生態執法聯合管控。
自2019年1月至今,新羅區累計排查養豬場、涉水企業4100家(次),立案查處涉水污染214起,處罰819.6萬元,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10起。同時,在全省首創重點小流域村級斷面考核,將各有關村下村干部、村主干、河道專管員、環保網格員等納入考核對象,針對流域末端水質情況予以相應獎懲,保障流域長治改善。
2020年底,新羅區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100%,較2016年提高50個百分點,25條小流域水質優良比例達100%,較2016年提高52個百分點,首次實現雙100%達標,是近15年來最好水質。
聯系電話:0571-87790833 手機號碼:13325712221 Email:wzchlawyer@sina.com 網址:www.zjmining.com
浙江礦業網 Copyright ? 200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站任何信息 浙ICP備:15046860號-1 技術支持:云夢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