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報:我國礦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現實邏輯探析之二、三
紅色是礦業文化最亮麗的色彩
——我國礦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現實邏輯探析之二
發表時間:2021-09-28 來源:中國礦業報
◎ 本報記者 趙臘平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礦山是產業工人最集中的地方,礦工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典型代表。因此,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時起,便與礦業結下不解之緣。礦山成為中國共產黨最初開展工人運動的重點區域之一。而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紅色礦山更是成為礦業文化的一股清流。
一、礦業工人為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也為中國共產黨輸入了優質血液
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的1921年秋天,毛澤東同志按照黨的“一大”關于“著手組織工人階級進行革命斗爭,加強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的精神,來到安源路礦開展工作。他這樣定義工人階級:“工”字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一豎就代表工人階級,所以工人階級頂天立地。
隨后,黨又派劉少奇等同志到安源常駐,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和共產黨支部,成立了工人俱樂部。
1922年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爆發。中國共產黨派出劉少奇為代表與路礦當局進行談判,最終他們答應了工人提出的13項條件,罷工取得了完全勝利。安源路礦全體工人團結起來,形成了以中共黨組織為領導核心、以工人俱樂部為公開組織形式的階級隊伍。
1930年秋天,毛澤東和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安源休整。當時,“跟著毛委員當紅軍”成為安源工人的迫切愿望,有148名礦工組建成工農紅軍第一個工兵連,開拔井岡,轉戰南北,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安源礦井里走出了楊得志、蕭勁光、吳烈、吳運鐸、熊飛等國家和軍隊的領導干部。
無獨有偶。位于湘南千年古鎮水口山的“水口山礦務局”,被譽為“中國鉛都”。1921年10月中旬,毛澤東到衡陽指導建立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黨小組時提出,到水口山礦去,建黨要與工人結合起來。1922年4月,毛澤東首次來到水口山,了解鉛鋅礦工人疾苦,點燃了工人運動的火種。9月,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勝利的喜訊鼓舞了水口山鉛鋅礦的工人。11月27日,湖南水口山工人俱樂部在康家戲臺舉行成立大會。
1922年12月5日,俱樂部發布罷工宣言。12月27日,礦局被迫承認工人俱樂部所提18項條件,罷工取得徹底勝利。
1928年,宋喬生等成功領導水口山工人起義。隨后帶領起義工人和農民建立了桐梓山工農游擊隊。正是這支游擊隊,書寫了“八百礦工上井岡”的傳奇。
在井岡山上,工人們發揮技術優勢,組建軍械所,修造武器,創辦了人民軍隊最早的兵工廠。水口山工人武裝被編為紅四軍軍部直屬特務營,是后來中央警衛團的前身。從水口山走出來的耿飚同志后來成為人民軍隊的將軍。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主任鄧中夏曾如此評價:“中國礦山雖多,唯有全部組織的,只有江西之安源及湖南之水口山二處,而水口山鉛鋅礦罷工,其雄壯不亞于安源?!?/span>
開灤煤礦的礦工們受著中外資本家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工時長,工資低,勞動條件惡劣,生活非常困苦,故有“人命一條,不如一馬”之說。
1922年,開灤煤礦成立了河北省最早的黨支部——唐山礦黨支部,成為點亮百里煤海的紅色火焰。1922年10月16日,開灤五礦推舉趙芯峰、李星昌等8名代表,向礦方提出了改善生活待遇的6項要求,被礦局無理拒絕。
10月23日,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及中共唐山地委的領導下,羅章龍、王盡美、鄧培組織發動開灤五礦(指唐山礦、林西礦、馬家溝礦、趙各莊礦、唐家莊礦)、3萬余名工人,舉行了歷時25天的開灤五礦工人同盟大罷工。
這次大罷工雖然在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鎮壓下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給予英國資本家和封建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是中國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中最重要的罷工之一,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各階層分析》中,毛澤東稱“開灤工人階級特別能戰斗”。
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首個公營礦山和公司,為革命紅色政權提供資源保障和經費支持,也為管理礦山積累了經驗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在贛南開辟了新的革命根據地。隨著紅軍規模的擴大,經費來源成為問題。
轉戰贛南途中,見到晶瑩閃亮的鎢砂,毛澤東激動不已:“若得贛南鎢礦資源,何愁給養沒有著落?何愁革命不能成功?”朱德則詩興大發:“‘特礦之首’,果不其然;‘世界鎢都’,名不虛傳!”在率領紅四軍扭轉長期被動局面后,他們決定抓住時機,解決經費問題,鞏固擴大贛南革命根據地。
中共贛南特委把工作中心轉移到鎢礦主要產地,在數個礦區建立了黨和工會組織,開展維權罷工斗爭,積蓄奪礦力量。1930年三、四月間,紅軍以當地礦工和農民為主體,組建了紅二十六縱隊和紅二十二縱隊。毛澤東親自調研并撰寫編印《仁風山及其附近》的小冊子,指示要以礦山為重點、以礦工為骨干,形成星火燎原之勢,最終實現全境赤化。從1930年12月起,中央蘇區控制了贛南的大部分鎢礦資源。
1932年初,毛澤東派他的弟弟毛澤民到贛南調查,動員了500多名工人,成立公營鐵山垅鎢礦。這是蘇區第一個公營鎢礦,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國有營利性企業。
1932年2月,毛澤東派毛澤民來到仁鳳山,一手創建了中華鎢礦公司。毛澤民創新生產經營體制機制,選拔一批紅軍、礦工骨干充實干部隊伍,極大地調動了礦工的積極性。中華鎢礦公司迅速發展壯大,規模橫跨于都、會昌、泰和3個縣,包括2個公營礦山、5個生產合作社和1個洗砂廠。1933年,公司開采、收購的鎢砂總量比1932年增加近4倍,達到4193噸,職工發展到3500余人。
從1932年到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前,鎢砂貿易總計為蘇區創造了620萬元的財富,增強了蘇區的財政實力,對維持蘇區政府的運作和十萬紅軍的給養、抗擊國民黨對蘇區的圍剿和經濟封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及其他邊區重視礦業人才培養,開展了諸多地質調查和礦業開發,為邊區政府與根據地建設提供了急需的礦產,有力地鼓舞和支持了敵后抗日斗爭
1935年4月28日,劉志丹率領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延長、永坪,接管延長油田。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后,迅速組織恢復延長和永坪兩地的石油生產,煉出了煤油、擦槍油、蠟燭、石墨等產品,供應中共中央機關和紅軍各部隊。
1939年,中央決定創辦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1941年在科學院大學部設地質采礦系,培養地礦人才,同時成立陜甘寧邊區地質礦冶學會。中央軍委也在軍事工業局設立第一科,專司地質采礦。陜甘寧邊區政府還設立建設廳工礦科,負責地質、采礦及安全等管理。
1941年,陜甘寧邊區提出石油產量要比1940年增產3倍的目標任務,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派專家赴延長協助完成任務。1941年9月,陜甘寧邊區地質礦冶學會組織開展首次大面積礦產地質調查,對邊區的地質及煤、油、鐵、油頁巖等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專家們在延長西南七里村一帶找到兩口高產井。
從1939年至1946年,延長共產原油3155噸、汽油164噸、煤油5120噸,為邊區政府提供了汽油、煤油、柴油、機油、蠟燭等產品,不僅解決了陜甘寧邊區的運輸、照明、印刷等需求,還用部分產品換取了布匹和其他物資。延長石油成為陜甘寧邊區主要經濟支柱之一。
陜甘寧邊區地質礦冶學會的地礦專家還在關中衣食村至赤水50多公里的礦帶上找到焦煤、鐵礦、耐火粘土、熔劑灰巖、硅石等礦產資源。同時,鹽、石膏、泥煤、芒硝、油母頁巖、錳礦等找礦工作也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三五九旅曾在三邊開墾采鹽,解決了200多萬軍民的食鹽問題,用食鹽換回糧食、藥品等物資,還向邊區政府繳稅3000余萬元,對邊區政府的貢獻最高達到90%,被毛澤東譽為“定(邊)鹽(池)是邊區的經濟命脈,是中央第一財政”。
1944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建設煉鐵廠,先組成建廠籌備處。1945年春,日產一噸灰生鐵的“西北鐵廠”在瓦窯堡建成。
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日本投降后統一改稱為“解放區”)共有19個,不僅陜甘寧邊區取得豐碩成果,其他抗日根據地的礦產開發成效也很顯著。
晉綏邊區建設了許多煤礦,到1944年已有336座,還辦了鐵礦、鋼廠。
1940年至1943年,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開展多處地質礦產調查,開辦的小煤礦有472個,日產煤達2739噸;在河北內丘發現一處黃鐵礦,很快就得到了開采。1945年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府頒布《太行山區的采礦條例》。其中,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煤礦、金礦、鐵礦、鹽礦均有發展,并于1944年8月舉辦了抗日根據地第一屆工業展覽會。
在八年抗戰中,中共膠東特委與日偽漢奸進行斗爭,爭奪招遠的黃金資源,秘密運送數十萬兩黃金到延安。
四、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礦業開發為取得全國解放、中國革命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并為全國解放后全面接管礦山、恢復生產積累了經驗
1947年9月,人民解放軍收復延安,延長石油廠重新回到人民手中。1948年延長石油廠恢復生產,當年生產原油158噸,汽油產率提高到21%。1949年,延長石油廠在七里村打井4口,一些老井得到加深和改造,實現年產原油820噸、汽油176噸,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軍向西北進軍。
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其他解放區政府從日本人手上接管了一批礦山;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又從國民黨手中接管了一些礦山,并迅速恢復生產。
需要指出的是,解放戰爭期間,特別是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夕,面對國民黨及其特務對礦山的破壞,中國共產黨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辦法,在礦山地下黨組織的領導和廣大職工支持下,取得了保礦護礦的勝利,讓大多數礦山回到了人民手中。
比如,玉門油田曾是國民黨政府倚重的能源基地。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西北長官公署”馬步芳和駐玉門油礦的國民黨“特別黨部”頭目放出風聲,“要在解放前夕,將油礦破壞”。鮮為人知的是,1941~1944年間,玉門油礦曾有過中共地下黨組織,職工們受到過中國共產黨政治主張的熏陶,有著良好的思想基礎。當時油礦的主要領導人——中國石油有限公司協理兼甘青分公司經理鄒明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關鍵時刻,在廣大職工的支持下,油田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護礦工作,賴以生產運行的設備和器材得以完整保存下來。1949年9月25日,人民解放軍裝甲部隊神速開到玉門油礦,玉門油礦獲得解放。
縱觀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礦業發展情況,我們可以歸納與總結出一些特點。首先,無論是開發礦業還是進行革命和建設,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理想信念,振奮民族精神,把礦業開發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其次,緊緊依靠與相信工人階級,充分調動礦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他們的地位,關心他們的命運,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環境,關心他們的生活疾苦。第三,將理想信念與革命精神轉化為干好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敢于犧牲。第四,把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放在重要崗位上,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不斷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第五,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充分調動專家與專業人員的積極性,重視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作用。第六,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地質、礦業專業人才培養,學以致用。
礦業文化因中國實踐而精彩紛呈
——我國礦業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現實邏輯探析之三
發表時間:2021-09-29 來源:中國礦業報
◎ 本報記者 趙臘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礦業發展的歷史新紀元,中國自此進入了現代礦業發展的新時期。而循著新中國成立以后現代礦業發展的鏗鏹步伐,我們同樣可以發現礦業文化發展的清晰足跡。
一、國民經濟三年恢復時期,在“開發礦業”精神的感召下,廣大的地質人員和礦業職工,發憤圖強、戮力同心,艱苦創業,礦業生產很快恢復并快速增長,地質找礦取得顯著成效。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確定1949-1953年為國民經濟三年恢復時期。這一時期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國家急需礦產資源,大力開發礦業、發展經濟成為當務之急。國家要求地質系統和礦業行業主要抓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盡快成立機構,組織地質隊伍開展資源勘查,摸清資源家底,為建設新礦山創造條件;二是抓緊恢復因戰爭損壞的礦山,恢復礦業生產。
1950年2月17日,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主席為留蘇學生任湘題寫“開發礦業”四個大字。這四個字不僅是毛澤東主席對一個留學生的殷切希望,更是寄托著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對中國礦業發展的期望?!伴_發礦業”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地礦人獻身祖國地礦事業的巨大的精神動力。
在“開發礦業”精神的感召下,大批地礦工作者滿懷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熱忱,以礦業興國為己任,奔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把青春、激情甚至生命奉獻給了礦業開發事業。
1950年4月,李四光應邀回國,受命組織全國的地質工作。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成立。
這一時期,中央已經開始對地質工作進行布局謀篇。1951年地質工作計劃大綱明確將鐵、煤、石油、銅、鉛、鋅、鈹、鋰、金、云母等20種礦產列為需要探明儲量的礦種。1952年11月,地質部第一次全國計劃會議提出,“要根據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和燃料工業等建設的需要,在一定時間以內探明一定的儲量?!?952年12月19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我國地質工作者的光榮任務》的社論。
與此同時,在蘇聯的幫助下,人民政府接管的礦山開始恢復生產,并興建了一批新的礦山。
短短的幾年時間,全國83%的煤礦恢復生產。1952年全國煤炭生產能力增長到7000萬噸,原煤產量達6149萬噸,約為1949年的兩倍;全國共生產鐵礦石近千萬噸,其中1952年生產鐵礦石429萬噸,為1949年的8.5倍。1952年,全國原油產量達19.55萬噸,約為1949年的3.6倍;鎢、錫、鎂、鉬、銅、鉛、鋅、銻等8種有色金屬精礦產量達47697噸,產金6.452噸,為1949年的1.6倍。
二、1953年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是我國實施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期。礦業行業急國家之所急,克服重重困難,加快礦產勘查開發,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礦產資源保障。
在1953年-1978年這25年間,我國累計發現并探明儲量的礦產達131種,其中能源礦產6種、金屬礦產53種、非金屬礦產70種、水氣礦產2種,為建設新礦山、發展礦業生產提供了資源保障。
同時,擴建和新建了一大批礦山,一座座礦業城市拔地而起。煤礦:重點擴建了開灤、大同、阜新、鶴崗等15個老礦區,同時開始新建平頂山、包頭、潞安、鶴壁、中梁山等10個新礦區。鐵礦:擴建和新建了遼寧鞍山和本溪、河北遷安和邯鄲、四川攀枝花、內蒙古白云鄂博湖北大冶等地的鐵礦。石油:建設起了大慶、勝利、大港、遼河、中原、克拉瑪依、蘇北等地的油田。此外,還在云南、湖南、廣東、遼寧、甘肅、河南等地新建了一大批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礦。
這25年間,我國的主要礦產品產量大幅增長。1978年,我國原煤產量達6.1786億噸,為1949年的19倍;原油產量達10405萬噸,為1949年的867倍;鐵礦石產量達11779萬噸,為1949年的199倍;十種有色金屬產量達95.24萬噸,為1949年的73.26倍;黃金產量達19.673噸,為1949年的4.8倍;化肥產量達869.3萬噸,為1949年的1448倍;原鹽產量達1952.5萬噸,為1949年的6.5倍。
回過頭來看,這一時期,盡管由于經驗不足、國際形勢的影響,以及指導思想上的偏差,礦業行業受到了大躍進時期全民大煉鋼鐵、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錯誤的沖擊與影響,礦業發展沒有取得本來應當取得的成果,但礦業發展的主軸仍是落實“開發礦業”的精神,地質工作仍然取得長足進展,一大批新建的骨干礦山建成,并涌現出大慶、鞍鋼那樣的先進典型,礦業文化深深地融入到礦業開發的實踐當中,成為巨大的精神推動力。
三、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實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資源戰略,堅持國內資源為主,同時積極引進外資參與合作勘查、開發,地質找礦和礦業開發取得巨大成就,我國真正成為世界礦業大國。
地質找礦方面,南海、東海、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等油氣勘探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經勘探證實,陜西-內蒙古一帶、神府-東勝煤田成為世界級大型優質煤田;山東膠東地區發現一批大型金礦;西藏、云南、四川等地的三江地區和甘肅西成地區發現一大批有色金屬礦。截至目前,全國已發現礦產172種,其中能源礦產12種,金屬礦產59種,非金屬礦產95種,水氣礦產6種。已發現并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62種。
礦業開發方面,建成兗礦、大同等14個現代化礦務局和王莊、石圪節、漳村等107個現代化礦井;貴州甕福、湖北大悟黃麥嶺和湖北荊襄三大礦肥基地,青海鉀鹽礦一期工程,遼寧寬甸硼礦,江西永豐、浙江遂昌、內蒙古四子王旗等地螢石礦等相繼建成投產。
從1949年至礦業發展高峰時的2016年,我國煤炭產量從32萬噸增長至33.64億噸(2015年最高時為37.5億噸);石油從7萬噸增長至2.0億噸(2015年最高時為2.1億噸);天然氣從700萬立方米增長至1368.3億立方米;鐵礦石從59萬噸增長至12.8億噸(2015年最高時為13.8億噸);十種有色金屬從1萬噸增長至5283萬噸;黃金從4噸增長至453噸,并且我國已經連續幾年是世界上第一大黃金生產國。
截止到2015年的統計,我國非油氣礦山企業數量為83648個,其中大型礦山4140家,中型礦山6667家,小型礦山48390家,小礦24451家。2015年開采礦石總量(原礦量)為96.28億噸,礦業總產值為11735.62億元。另據統計,我國因礦而興的各類礦業城鎮有400多座,礦業城鎮人口約3億人,成為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部分。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建成了包括能源、鋼鐵、有色、化工、非金屬及建材在內的,比較完整的礦業及原材料加工工業體系,形成了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真正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礦業大國。
我們也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得益于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由于長期的粗放式、壓縮式發展,在生產方式上呈現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循環的特征,致使發達國家在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突出表現在能源和其它礦產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資源環境代價過高,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造成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在享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成果的同時,也在承受這些發展帶來的副作用。
從行業和企業的角度來看,在如何兼顧好礦業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比如,資源基礎不牢,一些礦產對外依存度偏高;礦山技術裝備水平不均衡,不少中小礦山企業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仍然落后;礦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高,創新動力不足;市場投資、資源環境缺乏吸引力;一些地方粗放式開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環境嚴重污染、安全問題突出等。
對此,在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自然環境的雙重約束之下,如何繞過西方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傳統工業化之路,實現資源開發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環境,高效利用礦產資源,并采取切合實際的對策與措施,成為我們必須面對并認真思考、切實解決的問題。
四、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礦業行業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兩山”理念,正確處理好資源保障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為促進礦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兩山”理念引領下,我國綠色勘查、綠色礦山建設、礦山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礦業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資源利用率、礦山集約化和智能化水平實現新突破,礦業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礦政管理方面,2013年以來,行業主管部門取消了一批地質礦產類審批事項,清理了全部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營造公平市場環境,激發社會活力?!笆濉逼陂g,原國土資源部共選擇661家礦山企業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191家試點礦山通過評估。2017年3月,原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等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對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提出系統性的設計,從用礦、用地、財政、金融四方面明確政策支持。2019年,29個?。▍^、市)推薦的1024家礦山企業中,經過遴選,最后有953家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
原國土資源部聯合各相關部門綜合施策,全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山生態修復。報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的意見》。聯合工信、財政等部門下發《關于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鼓勵各地探索PPP模式、第三方治理等。印發《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意見》,明確激勵政策,吸引社會投入,推行市場化運作、科學化治理的模式。同時,明確煤炭、鐵等88個礦種“三率”指標要求,遴選推廣360項先進適用采選技術、工藝及裝備,提升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水平。
在地質找礦方面,經過10年的努力,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豐碩成果。石油、天然氣新增資源量分別為101億噸、6.85萬億立方米,約占新中國成立以來查明總量的25%、45%,發現17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1個千億立方米級大氣田;晶質石墨新增資源量為3.36億噸,約占新中國成立以來查明總量的65%,錳、鉬、鎢、金、鉛鋅、鋁土礦、鉀鹽、煤炭、銅、鎳、螢石儲量均有大幅增長,新形成32處非油氣礦產資源基地。在長江經濟帶取得頁巖氣調查重大發現,在青海共和盆地實現干熱巖調查突破。先后兩次圓滿完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作,我國成為全球首個采用水平井鉆采技術試采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同時,87座老礦山新增資源量達到大中型礦床規模,755座生產礦山不同程度地延長了服務年限,穩定職工就業20余萬人。
在礦業開發方面,在經歷了礦業十年的黃金周期之后,在需求大規模增長的驅動下,我國大宗礦產品在“十三五”期間的產量大幅度增長,其中煤炭、粗鋼、十種有色金屬和水泥產量增長最為顯著。2017年,全國煤炭、粗鋼、十種有色金屬和水泥產量曾一度分別高達34.5億噸、8.3億噸、5 378萬噸、23.3億噸,較新中國成立時分別增長了100多倍、5 000多倍、4 000多倍、3 000多倍。
目前,中國年礦石開采總量超過300億噸,在全球礦產品生產中占有關鍵性的地位。我國仍是煤炭、鐵礦石、鉛礦、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等20多種礦產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國,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礦產品的產量增長速度更快。
國家統計局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能源資源、十種有色金屬等主要礦產品的產量不同程度增長。其中,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為40.8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8%;原煤39億噸,比上年增長1.4%;原油19476.9萬噸,比上年增長1.6%;天然氣192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9.8%;十種有色金屬生產總量為6188.4萬噸,比上年增長5.5%。
根據需求結構變化進行礦產品結構性調整,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推進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綠色化改造。礦業由外延式粗放管理向內涵式集約管理轉變加強,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技術裝備自主創新進步明顯,不少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例如綜采設備、大型破碎研磨機、輸送設備、地浸采鈾、伴生螢石選礦等,均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另外,信息化技術在礦山設計、施工、開采、安全、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大多數現代化礦井和大型集團公司都實現了井下監測系統聯網,部分礦山實現了智能礦山的目標。
近年來,通過結構優化調整以及去產能、環境約束、自然淘汰等因素,全國非油氣礦山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但礦山規模結構得到顯著改善,我國大型礦業公司綜合實力以及國際競爭力正在不斷加強。據礦業網站公布的全球50強礦業公司排行榜中,我國有六家礦企入圍,包括紫金礦業、山東黃金、洛陽鉬業、江西銅業及兗州煤業等。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礦業向著綠色、安全、和諧、智能、高效的現代化礦業長驅發展。礦業發展不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礦產資源保障,探索出了一條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途徑,也為構建全球礦業命運共同體和礦業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了中國道路,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聯系電話:0571-87790833 手機號碼:13325712221 Email:wzchlawyer@sina.com 網址:www.zjmining.com
浙江礦業網 Copyright ? 200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轉載本站任何信息 浙ICP備:15046860號-1 技術支持:飛色網絡